|学院官方微信

招生热线:0395-5831369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发布日期:2023-11-28 16:09 浏览量: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获得感有关情况。据了解,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2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俭崇信尽责 同心共护食品安全”为主题,定于11月28日启动。

践行“最严谨的标准” 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有记者提问,中央提出要以“最严谨的标准”来要求,在践行“最严谨的标准”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做了哪些工作?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回应,一是持续优化完善标准管理制度,打造严谨的标准管理体系。从标准的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到标准的审查、发布各环节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作出了严格规定。对于标准的审评,国家卫生健康委聘请了多部门、多领域近400名专家对标准进行严格审核技术把关。同时,针对标准执行情况,还进行了跟踪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对标准形成了动态管理的“闭环”。二是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严谨的标准指标体系。截至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共发布了156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涉及安全指标有2.3万余项,这些指标涵盖了我国居民消费的所有30大类340个小类食品,包括了影响居民饮食安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覆盖了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

对于“标准怎么样才算是严谨的”,田建新表示,从标准的制定过程来讲,首先程序严谨,要公开公正透明。从标准指标来讲,要科学恰当,既能有效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同时还要契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保证这些标准在实践中可落实,并有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以今年发布的8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例,田建新进一步解释。

第一,体现了更有效的风险防控,保护消费者健康。例如,为了防止炒锅、铁铲等金属制品相关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将原标准管控的杂质和合金元素由5类增加到13类,其中对于不锈钢制品,新增了锰和镍类等的迁移限量,同时调低了原来对铅、砷的迁移限量标准,即更加严格了。

第二,标准的覆盖面扩大,填补了有关空白。如今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油墨》,针对一次性纸杯或者食品包装袋上印刷用的油墨,明确其中重金属的限量。这也使我国成为继瑞士和德国之后,国际上第三个用标准来管控食品接触材料用油墨的国家。

第三,强化食品生产过程管理,提升监管效能。如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修订时,对生产过程中原料的使用、杀菌效果的评估、微生物控制及可能致敏的物质,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强化。

通过以上措施,推动企业在生产的时候采取更加系统、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使标准的“网”织得更牢固。

践行大食物观” 满足群众多元化营养健康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要保障好食物供应安全,任务非常艰巨。田建新介绍,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角度,落实大食物观,主要是两项工作:一是修订食药物质的目录,二是要做好“三新食品”(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和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审批。

食药物质,是指一些中药材同时又作为食材被广泛食用。到底哪些中药材可以食用呢?这就需要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审核和确认。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发布3批102种食药物质名单,最新一批是刚发布的9种,包括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黄芪、天麻、灵芝等。把这些食药物质发掘出来后,结合传统食养文化,能开发出更丰富的食养产品。

关于“三新食品”的审批,2021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批准“三新食品”216项。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的新植物油有10多种,如牡丹籽油、茶叶籽油、杜仲籽油等,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新审批了可用于食品的食品菌种50多种,这些食品菌种在食品工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的能大幅度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有的能够改善肠道菌群,有的能高效生产蛋白,帮助实现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关于新食品原料审批安全性,田建新介绍道,同食药物质目录修订一样,核心也是要审查食品食用的安全性。需要开展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过专家组的初审,通过以后,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行业的意见,还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每一个环节,如果有人对食用的安全性提出任何质疑,都要认真逐一研究,确保“三新食品”的审批能够依法、科学、公正、透明。

提高警惕!家庭常见食源性疾病可预防

针对家庭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在发布会上作了介绍。食源性疾病就是因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和有毒动植物导致的疾病。家庭是特别容易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场所,根据监测数据,从2010年到2022年,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有2万多起,占总事件的50%;发病人数8万多人,占总数25%左右;死亡人数1423人,占食源性疾病总死亡人数的85%。

在家庭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采食毒蘑菇中毒。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比较常见,排在前两位的是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原因是在家庭烹调过程中生熟不分导致交叉污染或者储存不当。在家庭中,预防这类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好的做法就是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储存、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了多起由酸汤子、河粉等发酵食品,以及泡发木耳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这些食品的制作特点就是在制作过程中都需要长期浸泡。如果在浸泡过程中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就会产生米酵菌酸,就容易引起中毒。米酵菌酸对机体的多脏器可造成损害,致死率较高。家庭制作这类食品,特别是酸汤子等发酵食品,要保证原料的安全性。酸汤子主要用玉米面做,玉米面原料不能被污染,一定得是安全的,在制作过程中要勤换水,保持清洁、低温储存,储存时间不能太长,发现霉变或有异味就不能食用。另外,泡发木耳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泡发过程中发现木耳发黏了,有异味了,就是不能食用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发出倡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参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