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布鲁塞尔电 记者:郑彬)“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令人印象深刻。”欧洲航天局国际关系部门负责人卡尔·伯奎斯特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果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数据,“欧中航天合作潜力巨大”。
不久前,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顺利返回地面。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正式开启。伯奎斯特对此表示祝贺。他说:“中国正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未来,欧洲航天局将积极寻求与中国在相关领域加强合作。”
中国和欧洲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01年7月,中欧签署“双星计划”合作协议,这是双方开展的重大空间科学探测合作,树立了中欧航天合作典范。近年来,双方不断扩大航天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搭载了来自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仪器和设备;2021年,中国“天问一号”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外,早在2015年中欧就签署了载人航天领域合作相关协议,中国航天员叶光富曾赴意大利撒丁岛开展训练,来自欧洲的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和马蒂亚斯·约瑟夫,也曾在烟台近海参加海上救生训练……
目前,包括对地观测、遥感应用等在内的多个中欧航天合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对此,伯奎斯特表示:“欧中在航天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我们对相关领域的长期合作及成果感到满意。”伯奎斯特还介绍,作为欧中最新一项大型空间科学合作项目——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方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已取得重要进展,预计将于2023年底发射卫星。“该计划将成为欧中在空间科学领域深度合作的又一重要标志。”
今年,中国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中国载人航天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愿意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空间站建设之初就向世界敞开大门,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欧洲航天局前局长扬·韦尔纳曾表示,太空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越多国家参与,就会有越多取得突破的可能,竞争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合作是加速器。伯奎斯特高度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太空探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开展国际合作是分摊成本、共享成果的最有效途径。
随着国际空间站退役日期逐渐临近,中国空间站作为长期载人航天器和进行空间探索重要基地的地位将越发重要。“未来,随着欧中双方相关合作内容进一步细化,我们期待与中方在空间站的科学利用方面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伯奎斯特说。
(以上消息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 责任编辑:牛镛、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