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4-25 10:38 浏览量:
(原创 龙之朱 媒体评论员)
最近,又有多起大学生轻生事件登上热搜榜。许多人疑惑,这些学生有没有去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求助?高校的心理咨询该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媒体近日深入高校采访得知,一方面,有些学生宁肯“自己扛”,也不愿求助心理咨询中心,而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则人满为患,排不上队;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存在关爱学生与保护隐私之间界限不清的问题。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就在学生身边,应该春雨润物地帮助学生,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使解决问题的机构成为一个问题,未免让人遗憾。
青春是美好的,但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心理阴霾的影响。走出去了,会朝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前行;而一旦走不出去,很可能会发生青春折戟的惨剧。
惨剧发生令人痛惜,而在这些不幸事件的背后,是更大数目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
这也意味着,作为青年学子集中的地方,纾解青年的心理问题,高校责任重大。切实做好抑郁症筛查,并在保护好学生隐私的前提下适度介入、积极帮助,把一束暖光打进学生内心,高校显然还需更系统化、更人性化、更让学生有安全感的专业举措。
这中间,主要问题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一般而言,目前高校有着较为严密的学生管理制度,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会做科普、讲座、培训以及干预以外,辅导员也会对学生主动关心和帮助。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就会适得其反,心理疾病没有得到救治,反而加剧负面情绪的增长。
作为心理咨询的职业伦理,保密原则十分重要。当然,保密也有例外情况,如已出现过激行为,就需要交由精神科医生医治。一旦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出于免责的考虑,把原本应该保密的心理咨询内容,透露给其他老师、同学甚至家长,或者让辅导员“重点关注”,就将关爱异化成了干扰,将干预演变成了盯防。不仅不会帮到学生,反而会产生新的对抗。事实上,部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无人问津,学生宁可自己扛也不愿前来咨询,也与保密性做得不够好有一定关系。
当下,高校心理机构若想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提高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要按照专业机构的制度规范来建设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不要把学生的心理咨询煮成一锅鸡汤。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工作规范,都要与专业机构接轨。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就要求,加大对重点人群如青少年的干预力度,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等等。此外,还要切实做好保密工作,在生命权、知情权和保密性之间做好平衡,尊重每一名心理出现阴霾的学生。
(文章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