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方微信学院官方微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发布日期:2017-03-25 10:16 浏览量:
漯食工校〔2013〕76号
 
        为了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 〔2012〕49号),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根据目前食品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各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
3、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4、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河南省食品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7、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专业知识、基础能力及管理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各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其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培养目标
        教育部2009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按照这一表述,我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我省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理念)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所开设专业定位于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处于职业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食品产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如下:
(一)知识结构
        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与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及特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
三、培养模式
        坚持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与学校洽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大纲与方案等;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专业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学校据此执行。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重视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训,特别是模拟综合实训。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的校本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
五、教学模式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考教结合,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考试内容的综合。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对参加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习、毕业实习、毕业总结、勤工俭学、军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推进措施
1、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
通过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企业为依托,聘请各方面的专家、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通过调查、分析、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制订本专业领域具体的培养计划及教学方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
2、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职业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编写教材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在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既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也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项目。
3、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应采用“行为导向”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学校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应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4、将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采用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资格认证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要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方便。在学历教育考核中,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评估的机制,要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角色
按照《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见》,认真实施“1211”人才工程计划,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明确“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库,探索职业院校之间“双师型”教师互聘互用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有企业工作或生产一线服务经历的专业课教师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人员兼任我校专业课教师、申请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有辅导学生实习经历的企业技术人员优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专职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实习,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转变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紧紧围绕我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专业建设,根据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在食品加工、食品质检、食品机电、食品包装设计、食品营销等专业专业,重点新建12个具备现场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其中重点建设休闲食品、啤酒和水饺3条生产线。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在巩固双汇、三全、思念、万家、大用、蒙牛、喜之郎、卡夫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到38个,同时拓展合作领域,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和机制,实行校企深度融合。
7、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和实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快推进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充分发挥“河南省食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建立“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推动食品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师生建立和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推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自主学习、知识构建和交流协作;建设覆盖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和学生资助等领域的公共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教师、学生、校产为重点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开展全省职业教育示范性数字校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
 

友情链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