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方微信学院官方微信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放性的机制构建
发布日期:2023-06-06 09:44 浏览量:

职业院校通过技能竞赛,培养了一批能够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深受行业企业欢迎的优秀学生,造就了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但学界应客观地认识到,推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放性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结合对当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现实观察,从保障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三个维度,构建多向循环互动的运行机制模型,以从根本上促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开放性。

一、以健全保障机制为前提条件

健全和完善促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放性的制度、组织和资源保障,是从顶层设计上确保竞赛开放性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得以不断强化和创新的长效举措。首先,制度保障是推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放性的重要软环境。应建立良好的制度规约和激励机制,促使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公益性组织进入其中,从而拓展竞赛公益性的供给渠道。其次,正规的管理组织是竞赛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的有效保障。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不仅可以设置专门针对竞赛是否做到普惠、普及和普适而进行规范的机构,并且应赋予这一机构相应的实体权力,对各职业院校参赛和办赛的相关决策产生影响力。最后,资源保障是实现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放性的必要物质基础。例如,从人力资源保障上看,对接企业需求、大赛规则和学校要求,组建“教师(专业课、实训课和通识课)+技师(行业、企业)+导师(大赛)”三方融合的教材、课程和教法开发团队,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大赛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既广泛愿意又普遍有能力参与技能竞赛,既能在赛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又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

二、以强化动力机制为关键环节

良好的保障机制为有效推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放性搭建了一个顶层分析框架;而如何为开放性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进而使得各利益相关者实现竞赛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双赢目的,则需要以动力机制的不断强化作为“引擎”,以此为推动竞赛开放性的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内循环动力源。一方面,由于竞赛活动的过程复杂、涉及因素众多,必须依据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支持竞赛全方位开放的政策,并在制度、组织和资源的保障下,着力确保开放性政策的全过程实施。例如,从提升大赛的国际化水平来看,需要在政策的配套和落实方面,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国际化发展在综合国力提升中的战略性地位。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完善促进大赛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和宣传方针,从而提升全社会对竞赛国际化的认识深度。又如,在提升全民对大赛的认同度上,则需要从褒奖政策、传播政策和舆论监督政策等方面来扩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涉及的利益主体多元,要真正普惠所有学校和师生,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生态,其开放性离不开学校拉动、企业推动和大赛支撑三方力量的有效整合升级。例如,有学者提出,通过产、赛、教三个系统整合优化,为竞赛开放性的提升提供路径选择,融合产业逻辑、大赛逻辑和教学逻辑,建设专业群组;整合三方资源,重构并优化课程体系;混编企业技师、大赛导师与学校教师以实现智力共享。

三、以创新评价机制为有效手段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展的全过程是否实现了开放,竞赛开放性程度如何,推进竞赛开放性的举措是否科学有效,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离不开评价机制的创新。同时,评价机制创新也成为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动力机制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构建竞赛开放性的改革评价理论模型。基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开放性的三重释义,对接产业升级和就业需求,从宏观层面分类完善竞赛开放性的评价标准,设计多维视角和多重方法相互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机制,重点考察竞赛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公正性,破除唯获奖、唯资历、唯关系和唯形式倾向,从而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另一方面,形成竞赛开放性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主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凸显自身职业性和开放性的主要特征”。中观层面,对接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家庭和社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以同行专家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特别注重业内与社会评价的结合。例如,完善大赛评审委员会的组织管理,健全大赛评审的规则和程序,依法强化竞赛评打分的全过程监督,以提高评价机制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微观层面,在赛前、赛时和赛后各阶段,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主体“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在三者自评的前提下,学生评价以学校和教师支持竞赛的情况为核心,学校评价以教师和学生的总体参赛情况为基础,教师评价以学生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参照。例如,通过对职业院校在技能竞赛全过程中是否对接国际前沿标准,是否实现“人人可参与”“人人有能力参与”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进而实现“以赛促评—以评促改—以改促优”的长效化、常态化开放效应,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黄黎明/罗尧成,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授,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5期


友情链接

Baidu
sogou